1月6日,由我校研究生學院、藝術與人文學院、圖書館聯合舉辦的“數字博物專題論壇系列講座”在大學城校區圖書館四樓嶺南美術文獻中心舉行。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柴秋霞教授、原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教授、廣東省博物館網絡信息部主任黃青松應邀開講。
柴秋霞作了題為“文化遺產和博物館數字化保護與傳承”的講座。她從五個方面展開論述,指出未來博物館的發展一定是數字化的。博物館數字化展示的多元化呈現需要多種技術結合使用←,讓文物“活起來”、讓文物親近起來、讓展品在朋友圈“大”起來、讓觀眾擁有多感官的體驗、讓博物館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。講座最後,柴秋霞對博物館數字化的發展進行了展望。她認為,人工智能是下一步的重點,人工智能如何進入到文物的研究、修復、展覽當中去,為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變化,值得深入探討。
張譽騰以“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的數字化科技建設”為題進行ω 論述。他認為,數字化〇建設為博物館順利度過疫情危機、走出困境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想法,並大大拓寬了傳統博▃物館的展陳範圍。在博物館數字化的過程中,一方面博物館亟需更多的科技人才,另一方面在吸收各類非博物館專業人才進入博物館業的同時,“新博物館人”也給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不同尋常的創新。張譽騰還提到,在數字化浪潮中各類信息其實比過去更利於社會大眾的使用和傳播。博物館的數字化運營改革不僅僅是科①技手段的變革,更是整體思路的轉換,博物館可以轉型如維基百科那樣包羅萬象。
黃青松以廣東省博物◣館為例,作了“博物館的智慧化實踐”的講座。他從五個方面介紹了省博信息化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強的過程,指出,省博建設成為智慧博物館是利用物聯網、移動互聯、雲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整∞合博物館的信息資源,統籌業務應用系統,構建智能融合的數字生態為特征的博物館發展新形態。在講座中,黃青松主任還提出智慧博物館下的運行模式,分別是:智慧管理、智慧保護、智慧服務,即保證管理工作的智能化、無死角和精準性;從“內”到“外”精準檢↙測文物狀態,提高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深度和力度;以多維展現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。
三場講座的成功舉辦,為師生們呈上了一場有關博物館工作的思維盛宴,有助於推動我校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教學與發展。



(來源:研究生學院、藝術與人文學院、圖書館)